[譯文]人們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伏晴出、團圓虧損,這些事古往今來難以讓人稱心。
[出典]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注:
1、《水調(diào)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注釋】
(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形容瑰麗堂皇的建筑物。這里指月中宮殿。
(6)不勝: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明月。
(12)大曲《水調(diào)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br />
(15)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br />
(1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19)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0)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么遺憾,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2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3、譯文1: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zhuǎn)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譯文2: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zhuǎn)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4、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蘇軾生平事跡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shù)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間總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一樣。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過:“對花逢酒不飲待何時”,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懸天際的巖石之花嗎?據(jù)有關典籍記載,東坡并不是一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一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zhì)清明,在如夢浮生里,他處在醉與醒之間,既不像屈原那樣遺世而獨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揚其塵。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問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頂說過:“恨不得挾謝眺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屈原《問天》是一部充滿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問。東坡這首詞也是對青天提出了他的疑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詩經(jīng)》中所說的“今夕何夕”.劉向《說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語寫成,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處在于:《詩經(jīng)》及《鄂君歌》中說的是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遺忘了一樣,不知道這個夜晚是那個夜晚了。而在東坡的詞中,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著疑惑。在古代,有著“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為,天上與人間必然有著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里暗寓一種對時間催人老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贝司涫巧厦婺欠N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zhuǎn)換。因為對人世間的時間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里用了一個“歸”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而東坡也隱然以“謫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chǎn)生了新的憂慮?!案咛幉粍俸笔菗淖约涸僖踩淌懿涣四欠N純凈的寒冷。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嬋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夠在月中霜里比賽誰更美好。但詩人會怎樣呢?他顯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里,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個更純凈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乃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注的還是自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桂樹在月輪中留下陰影,斫卻此桂,清光應該更多。據(jù)古代??鴇莢碌拇?擔?輪謝褂形飧眨??諛搶鐲焦稹9?a href=https://www.網(wǎng)址未加載/maozed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毛澤東有《虞美人》“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云云。
轉(zhuǎn)至下片?!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边B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zhuǎn)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床上無眠的人?!罢諢o眠”有兩種解釋,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還處在無眠狀態(tài)。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卻發(fā)現(xiàn)并無人在此睡覺。那人在何處呢?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寫人在床上卻無眠的;另一首“卻下水精廉,玲瓏望秋月”,則寫人并沒有躺在床上,卻坐在窗前默默地望著月亮。詞人在這里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俗本多作“何時”,一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為上面已經(jīng)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為親切的問候,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一樣有著什么遺恨嗎?不,你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么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你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你為什么總是要跟我們不一致呢?我們?nèi)祟愲x別的悲哀難道就一點也贏不到你的憐憫嗎?由上片的“把酒問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這個結(jié)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一高度。但這一高度卻并不寒冷,它還是我們常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樣的理學家高遠,他比較地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一種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間,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首詞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們并沒有把蘇軾當成一個膜拜的偶像,我們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確實,在中國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