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為官后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在著名的“撼門事件”中,險些惹下殺身之禍:后發(fā)憤研究韜晦之術(shù),得以頤養(yǎng)天年,并有此奇書流傳于世。
韜晦術(shù)被稱為"攻守進退"的枕邊書,傳統(tǒng)謀學(xué)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韜晦術(shù)是所有謀學(xué)中至具實用功效的一門學(xué)問。
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于對“韜晦術(shù)”的疏陌,付出了極為慘痛甚至生命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于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兇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預(yù)料的成功。
《韜晦術(shù)》意譯版
隱晦卷一
要想看清自己周圍的形勢,最好的辦法是躲在暗處。
保身的第一要訣是隱身,絕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
槍打出頭鳥,切忌比別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術(shù)還治小人之身卻不僅有效,還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先學(xué)會矮人一頭。
處晦卷二
解除對手敵意的最好辦法是主動表示友誼,而且一定要讓對手篤信不疑。
偶爾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鎮(zhèn)靜持重是處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絲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總是處于弱勢,示弱則是必須的。處晦方能向陽。
養(yǎng)晦卷三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處上見長,卻在每事每處上見長。這是古人治國的最高境界。
欲養(yǎng)晦先有韜,收斂自己的鋒芒,藏好自己的梭角,這是養(yǎng)晦的必由之路。
名與實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無實者兇,有實無名才吉。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養(yǎng)晦的最佳狀態(tài)。
謀晦卷四
有謀方能有勇、有謀方能出奇,謀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無謀則是所有失敗者的墓志銘。
晦非素有,則以謀成。
小事小節(jié)往往是大事大節(jié)的關(guān)鍵。
你能滿足別人需要,別人才會滿足你的需要。
勸諫如同治病,對癥下藥才能收到預(yù)期效果。
權(quán)力永遠是雙刃劍,使用不當(dāng)便會自受其禍
詐晦卷五
使詐,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詐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詐謂之奸,君子使詐謂之權(quán)。
詐如果只是一種手段,無可非議,但如果是一個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詐而后復(fù)歸中正,如君子使詐無窮,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
忍辱方能負重,許多時候,忍辱是眾多賢人成就大業(yè)的先決條件。
忍表面上看很窩囊,實際是柄無往而不利的武器,運用好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貴,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卻是無恥,事情雖相近性質(zhì)卻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專看事與世的兇險程序。
心晦卷七
要對付一個人,就要先想法讓他驕傲,驕傲就會變得很愚蠢;因為一個既愚蠢又驕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僅僅看到小人的無恥,要戰(zhàn)而勝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義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義,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讓人發(fā)現(xiàn)這種智,否則就只能是愚蠢了。
魚不可脫離水,龍不可脫于淵,人不可脫離權(quán)。
用晦卷八
養(yǎng)晦只是一種手段,奮發(fā)其威才是目的,養(yǎng)而不用就不是韜晦,而是隱逸了。
時機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則火候不到,前功盡廢;遲則機會喪失,悔亦無及。
事事要為自己留后路,也要為別人留后路。
附:楊慎《韜晦術(shù)》原文
隱晦卷一
東坡曰:“古之圣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必陳于前?!?br />
夫藏木于林,人皆視而不見,何則?以其與眾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與眾同,人亦將視而不見,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
榮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難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雖處亢龍之勢而無悔。
中焉者,守之以禮,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僅保無過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誅即廢,鮮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貴為榮,卻不知富貴如霜刀;人皆知貧賤為辱,卻不知貧賤乃養(yǎng)身之德。
倘知貧賤之德,誦之不輟,始可履富貴之地矣。
處晦卷二
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
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
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
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
物非茍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dāng)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
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鑒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于久遠。
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dāng)由己承,嫁禍于人,君子不為也。
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dāng)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養(yǎng)晦卷三
夫明晦有時,天道之常也,擬于人事則珠難形辯。
或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何用晦為?”此言雖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陰晴,世有治亂,事有可為不可為。知其理而為之謂之明智,反之則為愚蠢。
晦非恒有,須養(yǎng)而后成。善養(yǎng)者其利久遠,不善養(yǎng)者禍在目前。
晦亦非難養(yǎng)也,琴書小技,典故經(jīng)傳,善用之則俱為利器。
醇酒醉鄉(xiāng),山水煙霞,尤為養(yǎng)晦之爐鼎。
人所欲者,順其情而與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養(yǎng)晦,用發(fā)其光;小人養(yǎng)晦,冀逞兇頑?;揠m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難,非養(yǎng)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則悅安,心非悅愚,悅其晦也。
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yǎng)晦之功妙到毫顛。
謀晦卷四
若夫天時突變,人事猝興,養(yǎng)晦則難奏膚功,斯即謀晦之時也。
晦以謀成,益見功用,隨匪由正道,卻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謀晦當(dāng)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勢在必行,則假借行之勢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敵謀、挫敵鋒,勇武猛鷙成不如晦之為用。
至若萬馬奔騰、千軍圍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敵,力不相侔,惟謀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負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謀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則傷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則同欲,無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攘為己有。
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
詐晦卷五
詐雖惡名,亦屬奇謀。
孫子曰:“兵不厭詐?!笔┲诔r,人亦難防。
運詐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長而難行,歧路多而憂亡羊,妙心辯識,曲徑方可通幽。
詐以求生,晦以圖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難行也。
操以詐而興,莽以詐得名,詐之為術(shù)亦大矣,隨賢人有所不免。
厭詐而行實,固君子之本色;昧詐而墮謀,亦取譏于當(dāng)世。
是以君子不喜詐謀,亦不可不識詐之為謀。
人皆喜功而諉過,我則攬過而推功,此亦詐也,卒得功而無過。
君臣之間,夫婦之際,盡心焉常有不歡,小詐焉愈更親密,此理甚微,識之者鮮。
詐以非易為也,術(shù)不精則敗,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趨吉避兇?!?br />
夫禍患之來,入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過于晦也。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
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
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茍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別有樂天也。
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dāng)執(zhí)定深、遠、堅三字。
心晦卷七
心生萬物,萬物唯心。時世方艱,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殘,如人患贏疾,不堪繁劇,以晦徐徐調(diào)養(yǎng)方可。
至若天下擾攘,局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余,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處為重,詳審而后決。出難處易,以處之心居出之地,可變難為易。
廊廟樞機,自古為四戰(zhàn)之地,躋身難,存身尤難。
惟不以富貴為心者,得長居焉。
古人云:“我不憂富貴,而憂富貴逼我?!比朔菒焊毁F也,懼富貴之不義也。
興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畫謀,資之為用也,茍無用,雖器精謀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識,雖知己者莫辯其本心。用晦在時,時如駒逝,稍縱即逝之矣。
欲擇時當(dāng)察其幾先,先機而動,先發(fā)制人,始可見晦之功。
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尋矣。
是故用晦在乎擇時,擇時在乎識幾,識幾而待,擇機而動,其惟智者乎?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