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翻譯和注釋
譯文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歷盡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跡要靠哪一個人?
往往是由于當時的情況不清而以訛傳訛,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以假亂真。
低俗的東西即使怎樣流傳也不會是精華,要知道繪畫最難的是畫出人的氣質精神。
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只會死抱著史書里的糟粕當寶貝。
注釋
行藏:行止,指事跡。
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
猶承誤:還以誤傳誤,以訛傳訛。
末俗:后世的習俗。
粹美:指精華。
丹青: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這里指繪畫藝術。
區(qū)區(qū):形容很少,指一點點歷史記載。
塵:塵土,這里指糟粕。
問:《讀史》的作者是誰?
答:讀史的作者是王安石
問:讀史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讀史是宋代的作品
問:讀史是什么體裁?
答:七律
問: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出自 宋代王安石的《讀史》
問: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的下一句是 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問:出自王安石的名句有哪些?
答:王安石名句大全
王安石這首《讀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這年三月,神宗趙頊去世后,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這首《讀史》就是在這種滿懷憂憤的情況下寫成的。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