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費標準每個家長和同學的認知不同,大部分成績好的同學都選擇學費便宜一些的公辦院校,但是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們,不能進入公辦院校,就只能選擇費用高的民辦學校,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學校,主要目的是為了好好學習而來。
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民辦學校收費相關政策收費,學雜費:15100元,住宿費1300元。
一、辦學目的明確且奮斗精神可嘉
興農中學辦學之初,無場地、無資金,其辦學之艱苦不難想象;十年時間,興農中學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積累到今天,其辛苦勞累可言而喻;由36個農村學生,發(fā)展到2000多人,要打出名聲;爭得社會承認,要聚集并且相對穩(wěn)定近300人的教職工隊伍,把學校管理得井然有序,除了個人能力以外,還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在自己老之將至甚至年過花甲之時,能積攢每一分錢投入學校發(fā)展,自己卻十年如一住在辦公室,在新建的一百多套教師公寓以后仍向教師們宣布,只要有一位教師沒有住進公寓,我就住在辦公室,每天風塵樸樸,為學校發(fā)展奔波,這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多么執(zhí)著的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的精神,從他十年如一日的奮斗足跡,就不需贅言了。蒲邦順在全省、全市民辦教育經(jīng)驗交流會上都說過的一句話“想辦好學校就攢不了錢,想攢錢就辦不好學校,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內如此”,表達了他至少在這十年中,。七中只有辦好學校的目標,沒有考慮過個人享受,個人經(jīng)濟的得失。
二、善于學習,思想活躍,眼光敏銳,決策果斷
蒲校長講“校長是民辦學校這條船的船長,船長既要掌航領航,更要關心載船之水的水情?!彼P注社會形勢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及時把握時機,加速學校的發(fā)展。99年,他預計到高中擴招的可能性;搶修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樓,3月動工8月竣工,使興農中學半年之內,從300多學生的規(guī)模,一下擴展到1200多學生的規(guī)模;97年,他提出“興農中學是一棵樹,栽在白云區(qū);栽在貴陽市,就等于栽在花盆里,不可能長大。要使興農中學這顆樹枝繁葉茂,必須搶在生源大戰(zhàn)之前,把他的根種向全省。”在他的決策下,興農中學現(xiàn)在已有85個縣市的學生,也許是全省公民辦學校中,生源最廣的學校。
蒲校長在6年前就提出“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教育變?yōu)橐环N特殊的消費,學校應從高高在上的傳統(tǒng)地位轉化為教育消費者服務的服務地位,為他們服務的同時,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勞動者?!?/p>
蒲校長認為,以興農中學現(xiàn)有的條件,現(xiàn)有的聲譽,還不足以與省內重點 中學爭奪生源。在整個生源結構中,優(yōu)等生是少數(shù),中等生是大多數(shù)。既然是優(yōu)等生又有重點中學可讀,他們不會交高價讀興農中學。那些進重點中學無門或不堪重負,進普通中學又怕荒廢的中等生,雖然難教一點,家長愿交較高的學費,這是一種等價交換。只要我們教好中等生,我們就有無盡的財源,我們就能生存發(fā)展,教育也應和企業(yè)一樣,在需求中尋求市場。蒲校長把自己教育的對象主要定位在中等生,又在中等生中培養(yǎng)出這么多本科甚至重點的大學生,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正確定位為興農中學發(fā)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積累。蒲校長向全體教職員工提出“為了我們的事業(yè)同時也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奮斗”,“有作為才有地位,有事業(yè)才有利益,有奮斗才有成功”等等。以上這些提法未必百分之百的正確,他的這些理論,或是一種探索,或是一種實踐;或從本質上講就有一定的正確性。但這些理念,卻使興農中學多數(shù)教職員工和蒲校長在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走到了今天。
三、深謀遠慮,探索貴州特色的民辦教育模式
興農中學開辦之初和發(fā)展之中,條件那么差,資金那么緊張,但他拒絕了老板入伙,按他的話講,“我要辦學,他要賺錢,怕合伙者志不同道不合扯皮。”他認為,“股東的糾紛,老板校長的摩擦,內行外行的矛盾”使很多學??迮_。
但在興農中學根基已穩(wěn),規(guī)模已成后,他在2003年元旦全校教師大會上公然宣布“興農中學不是我個人的財產,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是忠于興農中學教育事業(yè)的教師們的,興農中學要不斷吸收師德高尚,忠于職守,業(yè)務精湛的教師成為學校的股東,成立董事會;聘任校長管理學校。使學校永遠在愛教育、懂教育的校長領導之下前進、發(fā)展。”辛勞發(fā)展學校的同時,更想到學校的長治久安,穩(wěn)健發(fā)展,難能可貴,使深受教師們感動。
蒲校長認為,教師思想素質的差異,業(yè)務能力的差異,對教育事業(yè)熱愛程度的差異,應該帶來物質待遇的差異,如果不承認這一差異,人才的潛力不能發(fā)揮,學校的發(fā)展會受到制約,下一步的改革,應該以承認差異;解決差異為中心,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潛在中心。從下學期開始,蒲校長已準備把企業(yè)管理的一些原則與制度引進,嫁接到學校,進行一次改革的嘗試。
四、扶貧濟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蒲邦順出身農村,辦學后取了一個最帶泥土味的名字“興農中學”,在眾多的民辦學校中或許是絕無僅有的。開辦之初,他向農民提出“你們養(yǎng)好豬,我們教好書,用你們的勞動與教師的勞動交換;改變孩子的命運”,他規(guī)定“農民可以用米、用菜、用干辣椒等一切學??捎玫奈锲返纸粚W費”。他的種種方便農村學生就學的措施,受到農民的歡迎,中央電視一臺以“你們養(yǎng)好豬,我們教好書”、中央教育臺以“一所農民歡迎的學?!眻蟮肋^他的辦學事跡。97年開辦高中以后,蒲校長向每一個貧困縣教育局發(fā)信,表示“愿出資資助那些與他求學時有相同困境的農村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yè);為那些可能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卻貧困的幼苗奉獻一捧沃土”。從97年開始至2000年,學校每年以20萬元作為貧困生減免費用,2001年開始,每年這筆費用達到60萬元。此外,如北京大學王春明等少數(shù)無力上大學的學生,蒲校長除支持開學的學費以外,還保證每學期資助一千元作為他們的生活補貼。興農中學先后分文不取,包吃包住收下了6個農村孤兒,一直到他們考上中專、大學。
一個在困難中誕生、在困難中成長、靠貸款發(fā)展的民辦學校,一個自己尚且過著十分節(jié)儉的民辦學校校長;能每年拿出這么多錢為農村貧困孩子完成高中學業(yè),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做不到的。
蒲邦順同志保持清醒頭腦,旺盛的斗志,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一心撲在學校的發(fā)展上,為我省民辦教育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我們認為推薦他為全國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也是應該的
同學們在了解學校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學校實際情況,教學理念、辦學特色等,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第一選擇為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不是看費用的多或少,而是能夠學習多少知識。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