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從模仿開始的,這一點不假,包括大多數的作家也都是從模仿開始。但模仿終究是一時的,我們最終還是要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風格、思路。
1.閱讀與摘記
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
早在50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同學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本語文書,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
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有閱讀的條件,同學們可在圖書室借書,也可以自己訂課外書,或者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對于一本好書,反復誦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容進行快速的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的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
2.積累素材
在教學中,碰到有不少的學生平時很少看課外書,特別是語文課外閱讀方面的書籍,有的甚至除了課本之外,沒有一本課外閱讀材料,很少看書讀報,寫作的知識貧之,甚至連句子都寫不通順,寫作文時想一句寫一句,感到無話可說,無物可寫?;蛘邉傞_了個頭,敷衍了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對作文望而生畏。
為了能改變害怕作文的現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平時要多進行閱讀,多積累寫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皶x百篇,其義自見。”書讀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在強調學生讀書的基礎上要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
3.觀察與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同學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同學們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 同學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
4.作文的修改
作文自己改,進步更顯著。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錯先于求美",作文之道總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學學會自改作文則更是有益一生的事。 寫作上必須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同學的主體意識,提高同學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學一旦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樂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讓同學敞開自己的心懷,擁抱自己的天空,寫出感情,寫出個性。通過寫作,從現實走向未來,從未知走向已知。
先完整,再完善
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想著把每一個用詞都用到非常完美,想不到合適的詞,就絕不繼續(xù)寫。
其實這很影響我們的整體思路,有時我們?yōu)榱讼胍粋€詞匯,而導致整個思路被打斷甚至忘記,那才是得不償失。
建議:先完整的把內容寫好,再去完善內容中每一個細節(ji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