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立出自于左丘明寫的《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指的是不講信用的人無法在社會之中立足。原句是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用來告誡君王說話和做事情要說一不二,不要言而無信,這樣會失去百姓的信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愛國愛民之心。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
左丘明生于前556年死于451年,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guān)于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于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shù)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一部記述詳備、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歷史經(jīng)典之一。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