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的特點,字詞中流露詩人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全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本詩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熱愛自然的感情。
文章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
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
接下去轉(zhuǎn)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聯(lián)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