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負荊請罪意思: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負荊請罪講述了發(fā)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負荊請罪簡介:廉頗看著藺相如憑著一張嘴當上比他高的管位,于是他們之間產(chǎn)生矛盾。后來了解藺相如用心良苦,便負荊請罪。從此以后,他們兩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后世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回避廉頗的窄巷,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負荊請罪》的啟發(fā):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要像廉頗一樣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真誠道歉。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頗一樣,自以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功勞。要以大局為重,像藺相如一樣,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從國家利益出發(fā),舍小我全大我。
作者簡介:司馬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