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干什么都得有志氣,有了志向才能更好地去努力奮斗,說不定哪天就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涉世家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一、翻譯句子:1.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翻譯: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jīng)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翻譯: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翻譯: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jīng)誤了時期。誤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殺頭。
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翻譯:現(xiàn)在逃走也是死,發(fā)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5.天下苦秦久矣。 翻譯: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統(tǒng)治)很久了。
6.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翻譯: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7.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翻譯:現(xiàn)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
8.此教我先威眾耳。 翻譯: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譯:自然就詫怪這事了。
1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翻譯:又暗使派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夜間用篝火裝作“鬼火”,又裝狐貍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翻譯: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12.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翻譯:吳廣故意屢次揚言要逃走,使尉惱怒,讓他責辱吳廣
13.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譯: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守衛(wèi)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15.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翻譯:(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16.數(shù)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翻譯:幾天后,(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
1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翻譯: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
18.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
翻譯:各個郡縣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懲罰當?shù)乜たh長官。
二、問答總結:1.本文選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誰? 答:《史記》;司馬遷
2.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別是?
答: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天下苦秦久矣。
3.陳涉為起所作的兩方面輿論準備是? 答:丹書魚腹;篝火狐鳴
4.陳涉是怎樣一個人?答: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膽識。
5.文中能體現(xiàn)陳涉少時就有遠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6.既表明陳涉對統(tǒng)治階級無比憤恨又表明其偉大抱負的動員群眾的名言是?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陳涉少時,嘗與人擁耕”,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陳步是個無田無地靠幫別人打工為生的貧苦農(nóng)民。
8.“悵恨久之”,表明什么?表明陳勝對自己所處的傭耕地位怨恨不滿。
9.而對話中的“苗富貴,無相忘”,表達了什么?答:表達了陳勝極想改變現(xiàn)狀,擺脫貧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樸素的階級友情。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則通過形象的比喻,道出陳勝懷有遠大的志向。這樣課文開篇就讓讀者了解陳勝雖然出身低踐,但卻有反抗精神,胸懷大志,不同常人。
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答問題:1、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農(nóng)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天下苦秦久矣。
2、陳勝為起義制定的策略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3、“燕雀”、“鴻鵠”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話表現(xiàn)了陳涉強烈要求改變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茍富貴,無相忘。
3、陳涉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怎樣的分析和估計?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義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假借扶蘇、項燕的名義,“為天下唱”,以順應民心,義旗一舉,“宜多應者”。
4、陳勝、吳廣指出的眾士面臨的絕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陳勝在發(fā)動起義前所做的“威眾”準備是什么?這樣做的效果是什么?魚腹藏書,篝火狐鳴 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6、陳勝在動員起義時,最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
由此可以想見起義軍所向披靡的聲勢?!爱敶藭r,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照應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應者”,說明陳涉的分析完全正確,局勢的發(fā)展恰如他起義前所料。
8、文中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涉、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nóng)民起義風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統(tǒng)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nóng)民運動的爆發(fā)是歷史的必然。
四、深入探求:1、陳涉是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司馬遷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么態(tài)度?試說明理由。作者司馬遷對陳涉是肯定和贊揚的?!笆兰摇笔恰妒酚洝分袨槟切θ珖钟杏绊懙耐鹾顚⑾嗨鞯膫饔?,司馬遷將陳涉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fā)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這句話表達了陳涉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何目的?
以記敘人物的對話(語言)為主,通過對話描寫,刻畫了陳涉、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五、知識點積累:1、通假字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 “適”通“謫”,因獲罪被發(fā)配到很遠的地方。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jīng)。
被堅執(zhí)銳 “被”通“披”。
2、詞類活用
(1)、陳勝王(“王”,名作動,“為王、稱王”)
(2)、置人所罾魚腹中(“罾”,魚網(wǎng),名作動,“用網(wǎng)捕”)
(3)、皆指目陳勝(“目”,名作動,“以目示意”)
(4)、夜篝火(“篝”,籠,名作動,“用籠罩著”)
(5)、忿恚尉(“忿恚”,使動,“使……惱怒”)
(6)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用作動詞,是“以……為苦”,即“認為……苦”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亡”古:逃跑;今:死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間”古:暗地里;今:中間。
(3)、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往往”古:處處;今:在某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
(4)、等死,死國可乎 “等”古:同樣 ;今:等待
(5)、比至陳 “比”古:等到;今:比較
(6)、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會計”古:集會、商量;今:掌管財務的人員稱謂。
4、一詞多義:
會 會天大雨:適逢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將 項燕為楚將:將領 上使外將兵:率領
次 皆次當行:編次
之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臨時駐地)
應 傭者笑而應曰:答應 殺之以應陳涉:響應
故 廣故數(shù)言欲王:故意 扶蘇以數(shù)諫故:緣故
數(shù) 以數(shù)諫故:屢次 卒數(shù)萬人:幾
令 陳守令皆不在:縣令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派遣 令辱之:讓;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圖;意思 ? ? ? ?皆指目陳勝 ?用手指著
以上就是陳涉世家知識點總結了,想要了解更多,關注本網(wǎng)站。
【陳涉世家知識點總結 陳涉世家知識點歸納】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