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簡介由查字典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查字典語文網(wǎng),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shù)》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人物經(jīng)歷介紹
1895年出生于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后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zhuǎn)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后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wù)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語絲》上發(fā)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guān)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并出版《末筆檢字法》。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并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發(fā)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并出版《開明英文讀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學特約研究員,及上海東吳大學法律學院英文教授。1930年,國際筆會中國分會于上海成立,林語堂為發(fā)起人之一。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編輯主任,及史語所兼任研究員。1932年創(chuàng)辦《論語》半月刊,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編寫范圍與態(tài)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學。1933年3月1日,林語堂抓住蕭伯納逗留上海的時機,推出《論語》專號,刊登介紹蕭伯納的文章,為社會上的“幽默熱”推波助瀾。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shù)》,在法國寫《京華煙云》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蘇東坡傳》費時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愛的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藝文組主任。
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因林語堂與南洋大學校董發(fā)生分歧,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臺灣,出版《平心論高鶚》,討論《紅樓夢》后四十回真?zhèn)螁栴},引發(fā)紅學辯論。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2年10月,《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云》,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臺北,長眠于故居后園中,享年八十歲。
本文來源于查字典語文網(wǎng),查字典語文網(wǎng)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
課外知識、綜合知識
文言知識、文學知識
小學語文基礎(chǔ)知識
初中語文基礎(chǔ)知識
高中語文基礎(chǔ)知識
【林語堂簡介】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