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慣望文生義,特別是對于一些距離我們久遠的古代文學常識?,F(xiàn)代人對于“衣冠禽獸”一詞有貶義之感,表達道德敗壞。而在古文中,“衣冠禽獸”最初是褒義,這是怎么回事呢?相信看了小編整理的易誤解的文學常識: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你的疑惑就解除了。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據(jù)史料記載,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于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其貶義之稱,最早見于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后,“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由查字典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