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xí)慣望文生義,特別是對于一些距離我們久遠的古代文學(xué)常識。一直對于“勞燕分飛”這個成語有一種似懂非懂的理解。另有一些人會寫成勞燕“紛”飛。相信看了小編整理的易誤解的文學(xué)常識: “勞燕”最慣是“分飛”,你的疑惑就解除了。
“勞燕”最慣是“分飛”
第一次見到“勞燕”這個詞是多年之前,那時,高考在即的我們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憂郁感傷。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每一個少年心里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情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現(xiàn)的“勞燕紛飛”四個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動了我。該畢業(yè)了,我們這群“辛勞的燕子”將被高考驚起,紛紛飛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來我飛到了一所大學(xué)的中文系,當讀到“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的詩句時,我才知道了自己從前的誤讀。
原來,“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勞”是伯勞的簡稱,和“辛勞”無關(guān)?!皠凇焙汀把唷狈謩e朝不同的方向飛去,因此,它們的姿勢是“分飛”而不是“紛飛”。
伯勞俗稱胡不拉,是食蟲鳥類。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為我國較為常見的鳥類。因為較常見,所以也就被寫進了詩里。和伯勞一起走進詩里還有燕子。譬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p>
當伯勞遇見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認,共同構(gòu)成了全新的意思,在傳統(tǒng)詩歌的天空下,伯勞匆匆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瞬息的相遇無法改變飛行的姿態(tài),因此,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和西飛的燕子,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感傷的分離,成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飛”是“勞燕”最常見的姿態(tài),天空沒有留下勞燕的影子但“勞”和“燕”曾經(jīng)飛過,曾經(jīng)朝著不同的方向飛過。
易誤解的文學(xué)常識:“勞燕”最慣是“分飛”由查字典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勞燕”最慣是“分飛”】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