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考公大軍日益龐大,若想從千軍萬馬中走過獨木橋,必然要與時俱進,跟著出題人的思路走。在公務員考試中的各類題型中,綜合分析一直是個老大難,一般題干難以理解,出題方式千變?nèi)f化,材料內(nèi)容也與以往大不相同,那么,答題的技巧、邏輯也必然要隨之更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近三年考試中綜合分析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及應對的方法。
首先大家要先認識綜合分析的本質(zhì)。綜合分析是國考大綱中給出的測查的某種能力,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的說話方式其實就暗含綜合分析的作答邏輯,如先表達自己的觀點,再給出自己的理由,再會進行一個結(jié)論的表達,這與我們的語言習慣不謀而合。因此綜合分析題目的作答就可以當成表達觀點,論證觀點,落實觀點的一個過程。那么對于觀點的論證其實可以講道理,也可以擺事實,舉例子。而以往的公務員考試中,材料內(nèi)容當中通常理論性材料居多,一般都是在圍繞我們的觀點給出道理上的論證。而近幾年來,材料多以案例居多,且圍繞案例一般著重在講主體的做法及結(jié)果,這往往會以例證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答案中,作為觀點的論證。最典型的例題包括2021國考市地級的“種戲”或2021國考副省級的“有形與無形的改變”以及省考中的“創(chuàng)新為了貼心”等題目,可以作為訓練的重點。
再則,大家需要認識到,無論材料中給的是理論性的問題、原因、影響、特點、背景亦或是給出一個大的案例作為例證,都無關緊要,只需要回歸申論的本質(zhì),題干問什么答什么,材料有什么寫什么即可輕松應對。同時,大家還要避免學習太過死板,比如說一部分同學認為綜合分析只有最后一部分才寫對策性表述,凡是看到材料中的做法都不敢抄,這句是對理論學習不夠靈活,可以試著做一做2018年國考副省級的題目“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就可以理解為何材料中與題干劃線句子相關的都是做法形式的表述了,因為我們本身分析理解的對象就是做法,這也給了大家一種提示,就是審題的重要性。劃線句子的關鍵詞,邏輯關系,感情色彩,詞語屬性都會為我們后續(xù)找點提供參考,尤其要加強審題的訓練。
希望大家在備考當中能夠靈活應對綜合分析題目的千變?nèi)f化,可以將國考或是多省聯(lián)考中的綜合分析題多加訓練,總結(jié)規(guī)律,回歸本質(zhì),必能輕松應對。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