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三:句子翻譯
1.緊抓關(guān)鍵詞
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guān)鍵字詞,關(guān)鍵字詞如果沒有準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
2.翻譯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進行判斷:
①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2)倒裝句
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
①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yīng)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②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③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來源:學_科_網(wǎng)]
④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yīng)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
①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②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③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
④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fā)(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②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
③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塞翁失馬》)
④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5)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
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3.牢記翻譯基本方法
留、換、調(diào)、增、刪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詞語;
換是替換詞語,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的觀用景象替換;
調(diào)是調(diào)整語序,如何陋之有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
增是增補詞語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國,難測也翻譯為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
刪是刪去不譯的,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譯。
【2021初中文言文閱讀知識歸納及答題技巧考點三:句子翻譯】相關(guān)文章:
★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