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快結束了,2020考研時間表也已下來,對考生來說時間更加寶貴了,更不了浪費一點時間以及不正確的復習方法都會影響我們的進度,為此,小編整理了“2020考研:史綱重要考點背誦整理(四)”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綱第四章
本章內容:講述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及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意義,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本章包括三個部分:1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2.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3.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注意事項:難度不大,內容比較多,考試中??颊鹿?jié)內容,考生需要理解記憶的內容也比較多,理解記憶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歷史意義,國共第一次合作。
考查方式:選擇題,分析題
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開始的。
2.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初期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育從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3.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啟蒙運動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4.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首先,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批判孔學,是為了給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掃清障礙。其次,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于優(yōu)先的地位。再次,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
5.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性的歷史事件。它推動著中國的先進分子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
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李大釗。
6.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7.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fā)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
主要是: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第四,五四運動發(fā)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發(fā)生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
五四運動具備了上述新的歷史特點,成為中國革命的新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二、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1.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
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二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三是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
2.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這個運動一開始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其二,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其三,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相結合的思想,主張知識分子“向農村去”“到民間去”。
3.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中,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fā)揮指導作用。
4.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上海建立,成員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會議推選陳獨秀為書記,并涵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
5.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
第一,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第二,到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第三,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四,進行有關建黨問題的研究和討論。
6.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一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等。
大會決定首先集中精力組織工人。
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一中央局,以陳獨秀為書記。
7.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歷史特點
中國共產黨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是一個區(qū)別于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的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8.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第一,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第三,黨所提出的綱領和奮斗目標,代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第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中國革命的面目從此煥然一新。
三、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其次,開始采取群眾路線的方法。
2.發(fā)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
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組織、推動下,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
3.國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大革命的興起
1925年5月,以五卅運動為起點,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高潮。
5.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展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為目標的北伐戰(zhàn)爭開始。
6.大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反革命力量的強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資產階級發(fā)生嚴重的動搖、統(tǒng)一戰(zhàn)線出現劇烈的分化。
從主觀方面來說,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武裝力量的領導權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于中國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
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首先,中國的民主革命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其次,在中國民主革,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再次,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
最后,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共產黨須不斷加強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這是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
大革命的意義
首先,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
其次,大革命教育和鍛煉了各革命階級,黨領導的工農大眾經受了革命的洗禮,提高了政治覺悟,為后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開展奠定了群眾基礎,最后,大革命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發(fā)揮了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
以上是為考生整理的“2020考研:史綱重要考點背誦整理(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史綱復習信息盡在政治近現代史綱要頻道!
推薦閱讀>>>
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史綱重點各方面大剖析匯總
2020考研政治:黨的重要歷史會議合集
2020考研政治:史綱結合法復習技巧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