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下文是其中一些重點句子的翻譯,供大家查閱。
游褒禪山記??贾攸c句子翻譯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翻譯: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為“褒禪”。
2、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翻譯: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3、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翻譯: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泉水從旁邊涌出,洞壁上題詩文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翻譯: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深遠(yuǎn)幽暗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
5、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翻譯: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但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6、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翻譯:已經(jīng)出洞,就有人責(zé)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游洞的樂趣。
7、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翻譯:古人對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獲,(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譯: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yuǎn),少有人到達(dá)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dá)的。
9、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譯: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物幫助他,也不能到達(dá)。
1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翻譯:可是力量足以達(dá)到那里(卻沒有達(dá)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禪山記全文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