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語文這一科目考試中,閱讀答題是不可避免的。其中閱讀這一塊又很喜歡出各種議論文文體給大家。其實議論文只要掌握了這種文體的結(jié)構(gòu)和要點,在做閱讀答題的時候也并不難。下面是幾點關(guān)于議論文閱讀答題的小技巧,希望對大家有用。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第一,了解議論文的三要素:分別是論點、論據(jù)、論證。只有懂得這種文體的文章要素,才可能知道如何下手。
第二,知道議論文的文體框架結(jié)構(gòu)是如何的。議論文都是以提出問題,進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按照這個框架邏輯去閱讀,就能夠讓我們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圖了。
第三,開始答題時先判斷是否是議論文文體。掌握了議論問的要素和框架,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斷面對的是是否是真的議論文了。
第四,先閱讀問題,再帶著思考有針對性的進行快速閱讀。這樣可以加快答題速度,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答案的可以先行做標記作答。
第五,快速找到文章的三要素,疑難問題先行跳過,不要停止全文閱讀。在閱讀全文時,找到文章的要素和框架,對于比較難作答的題目可以進行二次閱讀和思考。
第六,結(jié)合作答的問題,第三遍快速閱讀核對答案。做題千萬不要大意失荊州,如果時間還充裕,可以回頭再看一遍有沒有答偏題了。
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一、要點概括類
1.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2.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二、感想啟迪類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義,聯(lián)系中心作答
2.聯(lián)系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fā)感悟
3. 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運用成語。
4. 偷梁換柱法:把作者在該文章中的體驗、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演繹一遍。
三、詞句品味類
1. 詞語品味:
A了解詞性感情色彩,揣摩詞語所表達的喜怒哀樂。
B.分析修辭,體會詞語的形象含蓄
2.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從它帶給你的啟迪去體會。
B.看句式結(jié)構(gòu)(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wěn),不溫不火;疑問句能吸引讀者好奇心,能制造懸念;反問句能加強語氣;感嘆句能抒發(fā)強烈的感情;排比句層層深入,顯得氣勢磅礴;
C.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淺顯易懂,具體形象;夸張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顯得幽默風趣,諷刺意味強烈。
答題方式:我認為……美在……它表現(xiàn)了…….
四、句子仿寫類
一審修辭,二看句式,三析句間關(guān)系,四品語體色彩,五考慮要保留的詞語和要替換的詞語。修辭、句式、句間關(guān)系、語體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寫也就不難了。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guān)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
例如:“沒藍天的開闊,可以有白云的悠閑”這句子的仿寫。我們通過審題可以知道:1.要保留“沒有… …,可以有… …”2.可以考慮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來替換藍天。
五、 語言準確類
1.“××”詞好在哪里?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夠激發(fā)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xué)性)。
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這樣的題目分四步:
1:判斷,一般是不能刪
2:解釋這個詞語在這句話中的含義,在程度.狀態(tài).性質(zhì).范圍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較:即比較刪掉這個詞語與沒有刪掉以前的區(qū)別,一定要結(jié)合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意思變?yōu)椤啊?,與實際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結(jié)尾一定要有這樣的句子:這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與科學(xué)性。
答題方式:不能,刪掉了“××”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絕對化;用了“××”詞,準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余地,具有科學(xué)性,體現(xiàn)了語言的準確嚴密。
六、 修辭手法作用類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2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3設(shè)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fā)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luò)清晰。
4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diào)作用
5擬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答題方式: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辭手法, …....(作用)論述了… …(內(nèi)容).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shè)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lǐng)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lǐng)下文;總結(jié)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yīng)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jié)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3;設(shè)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
4、對比:強調(diào)了……突出了……
5、反復(fù):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規(guī)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guā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nèi)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