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推恩令介紹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后,采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西漢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并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并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采納。
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后,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推恩令與分封制的區(qū)別推恩令與分封制都是歷史上曾經實行過的重要政策,分封制出現的時間要早許多,據說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實行了分封制度,一直到周朝時期才有所改變。而推恩令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實行的政策,這兩個政策都是根據血緣關系作為主要的樞紐,但是推恩令和分封制的區(qū)別還是非常大的,那么推恩令與分封制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推恩令與分封制的區(qū)別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分封制指的是一種封建的制度,也就是說皇帝一類的統治者,將領土分封給王室宗族或者有功之臣的一種政策。這是一種逐級進行分封的制度,天子占有重要的領導地位,將權力分別賞賜給諸侯或者藩王,主要是為了將統治的范圍擴大。而推恩令可以說是前者得到一種延續(xù),可是在目的上卻發(fā)生了一些的變化,諸侯或者藩王的權力加強之后,對統治者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要用推恩令來削弱他們的力量,所以說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