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意思是指天資智慧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敏:智慧;好:喜好。敏而好學:天資智慧而又好學;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處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成語由來盡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于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 ,但是依舊被謚為"文"(在謚法中極高的謚號),這不免讓子貢感到疑問。而孔子對錯分明,不否定他的難能可貴的優(yōu)點,告訴子貢他的謚的來由--雖然他聰敏而地位高,卻不恥于下問,這是常人所不及的。
作者介紹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聞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右簧蕖对姟贰稌罚ā抖Y》《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