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讀音為zǎn,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據(jù)《姓氏考略》上記載:商朝的宰相昝單,他的子孫在咎字上添了一劃,做為他們的姓氏。
昝昝只有一個讀音zǎn(ㄗㄢˇ),錯誤讀音qián(ㄑㄧㄢˊ)、作cǎn(ㄘㄢˇ),安徽一帶有讀jiǎn,均為地方口音兒化。
〈代〉
用同“咱”。
你那里問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這里啟大師用昝也不用昝。——《西廂記》
[名]:姓
昝姓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后因中原戰(zhàn)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及江南遷徙,現(xiàn)在江蘇、浙江、安徽、陜西等地都有該姓。
昝姓起源有多種說法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朁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湯時期五卿之一的朁單,時任職掌水土之職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時期改稱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稱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公之一?!皶弊?,在上古時期是“出人意表、特別、竟、乃”的意思,亦寫作“曶”,表示為太陽忽然破云出現(xiàn),義通“旸”,是夸贊某人做某事時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極。在秦始皇統(tǒng)一漢字時期,被宰相李斯規(guī)范為“朁”字,后在西漢時期有筆誤者,寫作“昝”,完全是“朁”的偽俗字。
在朁單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筆誤為昝氏,以訛為正,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舅犯,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舅犯,是一個有謀略之臣,詭計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后裔子孫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