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中大禹的父親叫鯀,被帝堯封于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抗爭,面對黃河泛濫的滔滔江水,大禹從未退縮,他不斷的從父親鯀治水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對黃河"堵"的辦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最終獲得了勝利。據(jù)說大禹為了治理好洪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其中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治理洪水,發(fā)展國家生產(chǎn),使人民安居樂業(yè),更重要的是結(jié)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創(chuàng)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fā)展。
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chǎn),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jīng)過家鄉(xiāng)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jīng)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