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從江水著筆,寫黃州附近長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壯闊氣勢,突出描繪江流之三變,讓人感受到江流之盛。小編給同學們整理了黃州快哉亭記知識點,同學們趕快一起來閱讀吧!
【原文欣賞】《黃州快哉亭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shù)。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翻譯:
長江出了西陵峽,才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如同大海一樣。清河張夢得,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涌,風云變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能夠在幾案旁邊欣賞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足夠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云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數(shù)清。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zhàn)場的地方,那些流傳下來的風范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游蘭臺宮。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么暢快??!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彼斡裾f:“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罷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在這兒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并沒有雄雌的區(qū)別,而人有生得逢時,生不逢時的不同。楚王感到快樂的原因,而百姓感到憂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么關系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物而傷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會不感到快樂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內心不能自得其樂,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憂愁呢?如果他心情開朗,不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整天愉快呢?)
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征收錢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罐做窗,都沒有覺得不快樂,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滌,面對著西山的白云,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呢?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這是暢快的呢!
《黃州快哉亭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記敘文,緊緊圍繞“快哉”二字來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來加以發(fā)揮的。
前二段重在描寫亭上所見景物及由此生發(fā)的歷史聯(lián)想,說透“快哉”的涵義;第三段重在議論,是以推理筆法,印證“快哉”的確切無誤;或含蘇轍對張夢得豁達不羈的贊賞,也隱含作者對其兄蘇軾的慰勉之情。
背景: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上書營救蘇軾,因而獲罪被貶為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元豐六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蘇轍則為它作記以志紀念。
字詞:
古今異義
⑴竊會計之余功(古義:征收錢糧等公務;今義:財務工作人員)
⑵將何往而非?。ü帕x:心情悲傷;今義:疾?。?/p>
⑶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古義:心情舒暢;今義:心里平靜,無顧慮)
⑷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古義:他的心中;今義:在中間)
詞類活用
⑴南合沅、湘,北合漢沔 (南, 名詞作狀語,在南; 北,名詞作狀語,在北)
⑵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詞作動詞,取名。)
⑶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 (晝,名詞作狀語,在白天。)
⑷ 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夜,名詞作狀語,在晚上。)
⑸ 動心駭目(動,駭,使動用法,使……動,使……駭。)
⑹ 西望武昌諸山(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⑺ 草木行列(行列,名詞作動詞,排成行列。)
⑻亦足以稱快世俗(稱快,使動用法,使……稱快)
⑼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從,使動用法,使……從)
⑽ 將蓬戶甕牖(蓬,甕,名詞作動詞,用蓬草編,用破甕做。)
⑾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ǜF,使動用法,使……窮盡)
⑿皆可指數(shù) (指,名詞作狀語,用手去指。)
(13)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自適,使動,使自己安適)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亭子命名為“快哉”原因的一組是( )
①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漢 沔,其勢益張
③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④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⑤其風流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④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寫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見到的讓人感到愉快歡樂的長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遺跡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文章最后寫張夢得不以貶謫為患,表達了作者對他自放山水之間的曠達行為的贊許之情。
D.第三自然段寫楚襄王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君王富貴者的那種快樂,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好了,黃州快哉亭記知識點就給同學們分享到這里了!
【滬教版高一年級語文下學期五單元黃州快哉亭記知識點】相關文章:
★ 高中語文必背作品詩人風格簡介(二)
★ 高中語文常見的熟語講解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復習
★ 高二語文知識點匯總
★ 高二語文復習知識點總結
★ 高中語文成語應用知識點總結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變換句式
★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整理
★ 高中語文成語知識點
★ 高中語文成語應用知識點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