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文”,應(yīng)該按照文章閱讀的規(guī)律和方法去“解讀”。 由于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砦难晕拈喿x:求諫閱讀答案最新2021,希望大家喜歡。
求諫
吳兢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p>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敝G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圣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其狂瞽。”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nèi)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yù)聞?wù)?。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nèi)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fù)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主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币蚺e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之。
(《貞觀政要》)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因舉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之。 勖:勉勵
B.尋亦誅死 尋:不久
C.如屬文之士 屬文:叮囑寫文章
D.言語致失次第 次第:(言語的)順序、先后
(2)下列各句中,加粗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皆失其舉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愚臣處不諱之朝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言而不用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D.又比見人來奏事者 乃使從者衣褐
(3)下列各項,均能表現(xiàn)唐太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一項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
②詔令自是宰相入內(nèi)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yù)聞?wù)?/p>
③公等亦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
④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⑤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寫文章
(2)者:代詞,代“……的人”;A代詞,他們的/假如,如果;B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連詞,如果或但是/表因果關(guān)系,因而
(3)③為太宗勸臣子納諫⑤為王珪之語
(4)①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我的過失,希望憑借你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相、匡、直言鯁議,致”各1分)
②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縱、合、以為,忤”各1分)
③我經(jīng)常想到魏征遇事隨時規(guī)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丑都全然顯現(xiàn)。(“諫正、中、鑒,見”各1分)
參考譯文:
宗儀表威武,面容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都舉止失當。太宗知道大家這樣,每次接見臣下啟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聽到臣子的直言規(guī)諫,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王公大臣們說:“一個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須要有一面明鏡;一個國君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借助于忠臣。國君如果自以為賢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敗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國君失掉國家,臣子也不能單獨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煬帝那樣殘暴淫虐,臣下都閉口不說話,終于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結(jié)果國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朝的事情不遠,你們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規(guī)勸?!?/p>
貞觀元年,太宗對侍臣說:“正直的國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惡的國君,也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魚得到水,這樣天下才可以安定。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希望憑借你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敝G議大夫王珪說:“我聽說木頭經(jīng)過墨線就能鋸直,國君采納規(guī)諫就會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諫諍的臣子七個,向國君進言不被采納就要以死相諫。陛下開啟圣明的思慮,采納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見,愚臣處在這個不避忌諱的朝代,實在愿盡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稱贊王珪的話對。下令從今以后宰相進宮籌商國家大事,一定讓諫官跟隨進去,讓他參加接見,了解國家大事,如果有所陳說,一定虛心采納。
貞觀五年,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自古以來,帝王之中多有放縱情性、喜怒無常的,高興時就任意賞賜無功的人,發(fā)怒時就亂殺無罪的人。因此,國家遭受損失,造成混亂,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我現(xiàn)在從早到晚,無時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們盡情極力規(guī)諫。你們也要接受別人的規(guī)諫,怎能因為別人的話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護自己的短處而不采納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規(guī)諫,又怎能規(guī)諫別人呢?”
貞觀八年,太宗對侍臣說:“我每次閑居靜坐,就自己從內(nèi)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為,上不符天意,下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來匡扶規(guī)諫,希望自己的視聽能與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懷怨結(jié)于心。另外,近來看見前來奏事的人,大都心懷恐懼致使語無倫次。普通奏事,情況尚且如此,更何況想直言規(guī)諫的,一定會畏懼觸犯龍鱗。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當即對他喝斥責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懷恐懼,怎敢再說話呢?!?/p>
貞觀十六年,太宗對房玄齡等說:“能正確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確實很難做到啊。就像寫文章的人和從事技藝的工匠,都自以為有超人之術(shù),別人趕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評比較,詆毀斥責,雜亂無章的文詞、低劣的技藝于是就暴露出來了。從這說來,國君必須得到輔佐、規(guī)諫的臣子,指出他的過失。一天之中,國事紛繁,由一個人去聽政決斷,雖再三思慮勞神,又怎能件件事都處理得好呢?我經(jīng)常想到魏徴遇事隨時規(guī)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丑都全然顯現(xiàn)。”于是舉起酒杯,賜酒給房玄齡等幾人,勉勵他們。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求諫閱讀答案最新2021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想要了解更多語文知識,請多多關(guān)注本網(wǎng)站吧。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