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餐桌上的分與合
①天下為一家,而無私織私耕,共寒其寒,共饑其饑。((尉繚子》)在原始社會,人們將食物平分后,各自進(jìn)餐,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
②先秦時期,飲食的禮儀尤為重要,《禮記》中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說法。那時人們的就餐方式是席地而坐,每人前面擺放一張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及食物??鬃釉幌徽蛔?,人們要規(guī)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
③漢代著名的鴻門宴上, 項(xiàng)王、項(xiàng)伯東向坐這種分餐制的場景在漢代壁畫及畫像磚中均有體現(xiàn)。如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漢墓出土的描繪宴會場面的壁畫中人們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都擺放著一張食案就餐。
④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較大的變革。首先是用餐家具的改變,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逐漸取代了席子。其次,頻繁的戰(zhàn)亂沖擊了傳統(tǒng)禮制。席不正不坐的要求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時期人們的就餐制仍以分餐制為主?!妒勒f新語》記載,顧榮有一次參加宴會,看到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輟己施焉,說明當(dāng)時的宴席確是一人一份食物。
⑤到了唐代,各種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國人已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應(yīng)運(yùn)而生,稱為食床。這一時期的壁畫中出現(xiàn)了很多使用高桌高椅進(jìn)餐的場景。賓客共同坐在一個食床旁邊,但主要的菜肴和食物是由廚師或仆人按需分配的。只有主食或羹湯食物才合餐,由進(jìn)食者或仆人、庖廚添加,有學(xué)者稱之為會食。
⑥分餐制向會食制的轉(zhuǎn)變有一個過程,有時候人們還會遵循古制。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及其他幾位貴族子弟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反映了當(dāng)時分餐制依然存在。
⑦宋代是圍桌而食合餐制形成時期?!稏|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城內(nèi)人家如要舉辦酒席,一切桌椅陳設(shè)、餐具器皿,廚師伙計(jì)都可以租賃或雇傭。以至于托盤,下請書,安排坐次,尊前執(zhí)事,歌說勸酒都有專人負(fù)責(zé),稱為白席人。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描述,如果貴賓動筷子吃了某種萊肴,白席人便高唱一聲某人吃了什么,請眾客同吃。不過,一些重要場合,如宮廷宴會上,還會采用分餐制。
⑧明清時期,國人以合餐為主,但并不絕對。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國志》寫到,中國人喜歡用餐桌的數(shù)量來顯示宴會盛大,一般是一桌坐四人,或兩人。但對于大人物來說,他們安排一人一張桌子。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都t樓夢》中林黛玉進(jìn)賈府第一次吃飯時,李紈和王熙鳳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讓,為別人布菜自然得用公共餐具。據(jù)考證最早使用公共餐具的是宋高宗趙構(gòu)。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馀》中記載,宋高宗每進(jìn)膳必置匙著兩副。吃飯之前,擇取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盡。飯則以別匙減而后食。吳皇后問他為什么要這樣,他回答說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
(選自《北京晚報(bào)》,有刪改)
1.仔細(xì)閱讀全文,先填寫表格中(1)(2)兩空,再縱向比較,寫出探究結(jié)果。(4分)
朝 代 | 資料出處 | 主要餐制 | 坐式/坐具 |
原始社會 | 《尉繚子》 | 分餐 | (2)_____/席子 |
先 秦 | 《禮記》 | ||
漢 代 | 鴻門宴 | ||
南北朝 | 《世說新語》 | 圍桌而坐/ 高足的凳、椅 | |
唐代/五代 | 《韓熙載夜宴圖》 | 會餐 分餐 | |
宋 代 | 《東京夢華錄》《老學(xué)庵筆記》 | (1) | |
明 清 | 《大中國志》《紅樓夢》《西湖游覽志馀》 |
A.因輟己施焉意思是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了端烤肉的人。
B.唐代出現(xiàn)的食床是指高足的餐桌和高足的凳椅。
C.會食中的主食或羹湯可自取,也可由仆人或庖廚添加。
3.第⑧段畫橫線句子說到宋高宗的哪些用餐細(xì)節(jié)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2 分)
【答案】
1.[答案](1)合餐(2)席地而坐/跪坐在席子上(1分)
探究結(jié)果:a.采用時間順序; b.主要運(yùn)用舉例子、引用(引資料)的說明方法; C.介紹了我國古代餐制由分餐到合餐的的發(fā)展演交過程/中國古代餐桌的由分到合: d.坐具、坐式的變化引起餐制的變化: e.本文引經(jīng)據(jù)典,語言生動,文化味兒濃(3分)。
2.B (2分)
3.使用公筷、公勺/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倡導(dǎo)光盤行動。
【中國古代餐桌上的分與合 閱讀附答案(2020鄂爾多斯中考試題)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