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論者啟示錄
趙凡 周敏
他曾經有過華麗的家世,在“傷痕”歲月中度過22年光景;22年前,他氣概沖天,有《大風歌》作證;22年后,他將抒情變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們喜愛的系列讀物——《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我的菩提樹》……他后來有一種創(chuàng)想,將這一系列總體命名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這位深深迷戀馬克思唯物理論的人物就是我們熟悉的作家張賢亮先生。
除了在文學上的建樹,張賢亮還有很多文人以外的傳奇活動。他號稱“中國作家中的首富”;曾經是寧夏文聯(lián)主席,如今卻成了“堡主”,潛心經營自己的“另類作品”。
張賢亮祖籍江蘇,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個名門望族。祖父是民國的外交官,父親是熱血青年,早年攻讀于哈佛商學院,“九·一八”事變以后,回國革命,于張學良旗下任職。西安事變之后主力經商,家財豐厚。出生于這樣一個家庭,除了衣食無憂之外,給予張賢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暫的,在張賢亮13歲的時候,家庭已經開始破敗。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1951年,張賢亮攜母來到北京,在39中讀書,但卻因為出身問題肄業(yè)。15歲的張賢亮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最苦難的時候父親在監(jiān)獄中死去,年幼的張賢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年他18歲。1955年,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來到甘肅,準備在這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平靜地生活和創(chuàng)業(yè)。
年輕的張賢亮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萌發(fā)了抒發(fā)情感的欲望。于是,他開始寫詩,他所抒寫并且期待的新時代并沒有如愿而至,適得其反,就是這首《大風歌》使得張賢亮運交華蓋,被定為右派送進了離銀川市30里路的一個農場勞改。
就這樣,22年的苦難開始上演。于牢房內外.張賢亮幾進幾出,反反復復,最青春有為的年齡在其中虛度。勞改生活畢竟是苦難的,每天勞動18個小時,只有6個小時用來睡覺吃飯,生活苦難,精神也無從找尋歸屬感。張賢亮說:“那個時候接觸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這本書讓我活下來?!边@本書張賢亮反復閱讀了數遍,也正是這本書讓張賢亮懂得了運營方略,在新時代玩轉文化產業(yè)。
重新獲得自由已經是文革的末年,張賢亮試圖重新拿起筆桿抒發(fā)詩情,秉持這樣的文學觀念,張賢亮的小說給我們更多的是對于這個社會深層的反思感,張賢亮頗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總是走在文學先鋒的行列。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張賢亮如魚得水,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產的時期。每一部作品出現都能夠給經歷那個年代的人以心靈的震撼,反思順應了新的時代。在文學創(chuàng)作如日中天的時候,張賢亮開始轉換角色,有心經營起了文化事業(yè)。他成了影視城的董事長,如今城堡在影視圈已經頗有影響,吸引了多個劇組到來,《大話西游》《雙旗鎮(zhèn)刀客》《紅高粱》等都曾在此安營扎寨。一席談話,無由地更加生出感嘆來。他不似慣常文人那樣“只表不為”,僅僅只會憤怒、哀嘆、憂怨,他堅持他的“有為哲學”,試圖于社會有一些作為來。他會反思,往往一針見血;他在反思之余還有行為,將文化附著于物品之上生產價值,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也改變了周圍的生存環(huán)境。這就是他給予我們的唯物主義啟示錄。
因而,作為一個文化人,張賢亮始終走在先鋒的行列,這一點讓人感嘆。
(摘編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關鏈接
張賢亮(1936—2014),男,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蘇盱眙縣。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體文學作品——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民后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fā)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zhí)筆后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并任六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2014年9月27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銀川去世,享年78歲。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歷經22年的“傷痕”歲月,張賢亮的文學活動從以抒情為主的詩歌創(chuàng)作轉向以反思為主的小說創(chuàng)作和文化產業(yè)經營。
B. 15歲時的張賢亮就因家庭出身問題中學肄業(yè),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后,就帶著母親和妹妹來到甘肅準備創(chuàng)業(yè)。
C. 張賢亮最青春有為的年齡是在勞改農場度過的,在苦難的生活中,他反復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這使他尋找到精神的歸屬感。
D. “文革”末年,張賢亮重新獲得自由,從此他又重新執(zhí)筆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成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
E. 盡管家庭破敗,父親在監(jiān)獄中死去,但張賢亮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在《大風歌》一詩中書寫并期待新的時代。
(2)“作為一個文化人,張賢亮始終走在先鋒的行列”,這在文中都有哪些體現?請簡要概括。(6 分)
(3)張賢亮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化產業(yè)經營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6分)
(4)文章標題是“唯物論者啟示錄”,結尾又說 “這就是他給予我們的唯物主義啟示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8分)
參考答案:
(1)答A給2分,答E給3分,答B(yǎng)給1分;答C、D不給分。(B項,張賢亮是中學肄業(yè)三年之后才來到甘肅的,并非離開學校就直接來到甘肅。C項,原文說張賢亮“精神也無從找尋歸屬感”,他自己介紹說閱讀《資本論》讓他活了下來,而非找到歸屬感。D項,根據原文和鏈接材料,未提及他獲得自由后創(chuàng)造了大量詩歌;“成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這一說法也不合文意。)
(2)參考答案:①年輕時代,通過詩歌《大風歌》抒寫并期盼新時代的到來;②“文革”之后,創(chuàng)造了大量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反思小說,走在文學先鋒的行列;③在文學創(chuàng)作如日中天的時候,放棄了寧夏文聯(lián)主席職位,經營起了文化產業(yè),潛心經營自己的“另類作品”(共3點,每點2分)
(3)(4)解析:本題考查概括內容要點、探究思想意蘊的能力。解題時注意探究點的選擇;一是“唯物論”要從物質世界進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體行動;二是人物的這種行為對我們的“啟示”。探究時,可以結合材料從人物的行動、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著手,根據材料對人物的交代綜合概括。
【《唯物論者啟示錄》閱讀附答案】相關文章:
★ “訴衷情” 閱讀附答案
★ 錢塘湖春行閱讀附答案
★ 舒婷《思念》閱讀欣賞試題及答案
★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閱讀附答案
★ 《迢迢牽牛星》閱讀賞析
★ 訴衷情閱讀附答案
★ 春寒閱讀附答案
★ 王維《過香積寺》閱讀鑒賞試題及答案
★ 菊花(元稹)閱讀附答案
★ 王冕《白梅》閱讀檢測試題及答案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