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的意思是:“清君側,靖國難”。在建文帝采取削藩的措施的背景下,朱棣于公元1399年8月6日發(fā)動靖難之役,到1402年7月13日結束。歷時四年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大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說起靖難之役的起因還得從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說起。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農(nóng)民起義推翻元朝之后大肆分封藩王以保證朱家可以守護政權萬年。因此每個藩王有很大的權力并且擁有自己的軍隊。燕王朱棣是各地藩王中勢力最大的。因此當朱元璋死后對即位的建文帝的威脅也是最大的。
建文帝聽取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先搞定了周王、齊王、代王等幾個勢力比較弱小的藩王。當建文帝部署削掉朱棣時,朱棣經(jīng)過秘密謀劃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起兵。
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是朱棣的軍隊節(jié)節(jié)勝利,建文帝這邊由于經(jīng)過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幾乎沒有可以與朱棣匹敵的人才,所以節(jié)節(jié)敗退。不過這個階段雙方力量懸殊,朱棣的勝利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第二個階段是建文帝的軍隊取得了一定勝利,使得朱棣能夠守住的地方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州府而已,甚至有一次朱棣差點被活捉,還是靠著其他藩王的救援才脫離了險境。
第三個階段是朱棣采取直搗南京的戰(zhàn)略,直接拿下南京而取得了這場靖難之役的勝利。同時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總的來說靖難之役爭的都是朱家的江山。
朱棣遷都北京
1402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占領舊都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曾是“藩王”的朱棣被分封到了北京。在北京的二十多年里,朱棣勤政務實,深得民心。他對這塊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為謀求“天時地利人和”, 朱棣即位后,思慮著將都城遷到北京。
而且當時,南京位于江南,社會太平,經(jīng)濟發(fā)達,百姓富庶。相反,在北方,西北地區(qū),明朝疆土仍舊受到外族入侵。為加強北方邊防,抵御外患,遷都北京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此后十幾年,朱棣排除萬難,先從南方遷富民入北京,疏浚運河,在實現(xiàn)南糧北運的基礎上,進一步溝通了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1412年,遷都基本完成。北京城分為內(nèi)城、皇城與紫禁城,比南京更加宏偉壯麗?,F(xiàn)觀北京紫禁城與城市格局,都可以看到朱棣曾經(jīng)遷都所留下的影子。他為后世留下了令世人瞻仰的建筑瑰寶。遷都后,朱棣以舊都南京為“留都”,與北京并稱“南北兩直隸”。朱棣遷都北京,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北京的首都至此開始。
遷都并不是一件小事,它復雜、浩繁、歷時長,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難以估量。朱棣下定決心遷都,完成遷都,顯示了他強權政治的魄力與雄心。
朱棣是個好皇帝嗎
在史學界,朱棣是位有爭議的皇帝。他的皇位有違祖制,引起了不少非議。1399年,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打倒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江山易主。朱棣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朱允炆書生氣十足,軟弱無能。相比之下,朱棣有勇有謀,更具備一國之君的才能。
放觀朱棣在位的22年里,他的功是大于過的。
朱棣在明朝的外交、文化、政治、經(jīng)濟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支持鄭和下西洋,與海外諸國來往密切,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弘揚了國威,促進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以此可見,朱棣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大國君王的風度。
朱棣被后人更為知曉的稱號是“永樂大帝”。他籠絡了一批知識分子,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部涉及經(jīng)、史、子、集、醫(yī)學、工技、農(nóng)藝等各方面內(nèi)容的百科全書,比《大英百科全書》早了三百余年,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
朱棣在位之初是在金陵。但是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鞏固統(tǒng)一局面,朱棣將都城從金陵遷到了北京,奠定了北京在此后五百多年里首都的地位。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朱棣在對邊疆管理上,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女真地區(qū)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在貴州設立了布政使司,親自北征,鞏固北部邊防。在統(tǒng)治期間,朱棣甚至還加強了新疆地區(qū)的控制。
朱棣在位期間勤政務實,功績顯赫。他的雄才大略,繼往開來,為明朝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棣是個怎樣的人
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時間比較長,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明朝一直處于鼎盛時期。不過大家都知道朱棣的上一任皇帝是其哥之子朱允炆,后世甚有傳聞他是謀權奪得皇位。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為了爭取皇位而不擇手段之人,那么對于朱棣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明朝朱棣在位時期,他文武雙全,善于用兵打仗,廣納賢才當時很多能人將士都對他忠心耿耿。他在治理國家方面,從來都不欺壓百姓,但是對于地方的統(tǒng)治他非常嚴格。他愛民如子,對地方官員都是嚴加管理,實行獎罰分明。朱棣當朝之時常常喜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對于各地方百姓也是愛戴有佳。所以在他統(tǒng)治時期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安定的,當時的他也得到了廣泛的稱贊。
朱棣確實在歷史上是一個好皇帝,這是不容質(zhì)疑的,那他真的是否像有些傳言那樣為了爭奪皇位而不擇手段呢?當時他登上皇位是因為靖難之役的勝利,后來稱帝成為明成祖。有了解過歷史靖難之役的人都知道,當時他與其侄子的力量懸殊,如果說是刻意謀反簡直是以卵擊石。
靖難之役當時朱棣燕王府中不到一千將士,被朝廷幾萬大將圍困。我想當時的朱棣能夠勝出,完全靠的是他的膽識謀略和才能。靖難之役勝利,如此有才能之人登上皇位,也可以算是理所當然。這也正是他一直不承認皇位是謀逆而來的一樣,想想當時他侄子朱允炆也對他十分敬佩吧。
朱棣算是明朝一代明君,朱允炆也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對于皇位來說,哪個有能力的皇子不想當皇帝?這個很難說哪個好哪個壞。最主要的是他們都是好皇帝,為國家為百姓做出了貢獻,所以應該對朱棣明成祖表示贊揚。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