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秦朝時期人士,字涉,家鄉(xiāng)位于陽城。他曾在秦朝末年時期帶領農民起義,抵抗秦朝殘暴的統(tǒng)治,與吳廣兩人同為起義軍的領袖,最后他與吳廣的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陳勝最終被人刺殺而死。在之后劉邦稱帝后,他被封為隱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陳勝早期年輕的時候曾是別人雇傭的工人,當時正是秦朝統(tǒng)治時期,秦王實行暴政的年代,人與人之間階級分明,普通百姓遭受壓迫極深,民不聊生。而陳勝作為一個有雄心的年輕人,他不甘心被人使喚奴役,并且非常同情那些遭受與他同樣命運的人。于是就在某一天,他對一起干活的伙伴們說以后如果誰發(fā)達富貴了,一定不要忘了曾經一起吃苦干活的伙伴。其余人聽后都覺得非常好笑,對此,陳勝只能感嘆他們不懂得他的志向。
在一次秦朝朝廷為守備漁陽的征兵中,陳勝也被選在內,并擔成為了帶隊的隊長。在兩名官吏的監(jiān)督押送下,他和其余900名農民日夜不停地趕往漁陽。然而在半途中,遭遇大雨,大雨引起的洪水阻斷了行進的道路,所有人都很擔心著急,如果不能及時到達漁陽的話,按照秦朝的律法是要被處斬的。而就在那個時候,陳勝突然決定策劃起義,并且找到了合作人吳廣,兩人在分析當下的情況后決定起義。
雖然最后陳勝吳廣兩人的農民起義沒有獲得成功,但是也給了飽受秦朝暴政苦楚的百姓一絲希望,為日后劉邦推翻秦朝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陳勝為什么能成大事
早期還是一個被別人奴役使喚的工人的陳勝,到后期卻成為了一名農民起義的領袖,這之中所涉及到原因有各方面的,比如當時秦王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陳勝個人的因素。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一個原因是陳勝這個人自身就擁有遠大的抱負。在早年他還是一個被人雇傭奴役的農民時,他就顯現(xiàn)出了他的抱負;在之后前往征兵地點時遭遇大雨阻攔,面臨著可能被處斬的命運時,他毅然地決定謀劃起義,也正是因為他有著遠大的抱負,所以才會有陳勝起義的事情。
還有一個原因是陳勝他自身的機智聰明、審時度勢。在進行起義準備時,陳勝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揭露了秦王朝的暴政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的真實情況,并且根據(jù)當時的情勢提出了正確可行的起義口號,借公子扶蘇與項燕的名號號召眾人參與到起義中來。與此同時,陳勝還聯(lián)合吳廣利用鬼神之說在隊中大肆推廣“陳勝王”的說法,充分發(fā)揮了輿論的作用。
陳勝能夠成大事的原因還由于他自身的領導能力。作為一個曾經還是農民的人,陳勝在決定起義后,就展現(xiàn)了他自身擁有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他成功領導著大批農民進行起義,并且他的起義行動還得到了眾多百姓的支持和加入,如果他沒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的話,那么他是做不到農民起義的領袖的,帶領著那么多人進行起義。
陳勝起義的三個步驟
陳勝在決定謀劃起義后,就找了征兵隊伍中與他剛結識不久的好朋友吳廣合作,兩人共同策劃了那次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兩人的農民起義總共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是分析形勢,制定策略;第二個是為起義做了輿論準備;第三個則是殺死監(jiān)督并護送征兵隊伍的官吏,正式開始起義。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在決定起義后,陳勝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揭露了當時秦王朝施行暴政,在秦王朝殘虐的統(tǒng)治管理下,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的現(xiàn)實情況。并且根據(jù)當下的情況,陳勝決定借著在天下公眾中名聲極佳的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號來號召群眾參與起義,認為那樣會更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響應。
之后陳勝起義的第二個步驟就是發(fā)動輿論。他們運用當時盛行的卜問吉兇的算卦迷信,以及將寫有“陳勝王”的紙藏于征兵隊伍人員們所吃的魚的腹中,并且在半夜時分假裝鬼火,模仿狐貍聲音并高喊“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充分發(fā)揮了輿論的作用,那些行為使得官吏們驚恐不已,并且提高了他在隊伍中的威望。
起義準備的最后一步,陳勝吳廣就解決了征兵隊伍中的官吏。他們先激怒了那些喝醉的押送的官吏,讓他們狠狠責罵吳廣,以此引起眾人的不滿,之后陳勝和吳廣兩人分別殺死一名官吏,并號召其余900名農民一起起義以求生存。就此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正式拉開了帷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