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11湖北省十堰市)
(一)閱讀《醉翁亭記》選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2分,每小題3分)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選出下邊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選文開頭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寫了西南諸峰、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B.文章寫“醉翁亭的命名”主要為了介紹醉翁亭的由來和寫作本文的原因。
C.選文第二段描寫了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對句,如“野芳發(fā)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這種句式工整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22.《醉翁亭記》除寫了山水之樂外,還寫到了“太守之樂”,請你從內容和它所體現的積極意義上談談對“太守之樂”的理解。
【答案】
17.(2011湖南省婁底市)
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0.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天) B.以光先帝遺德。(發(fā)揚光大)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顯揚) D.悉以咨之。(詢問)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雜然而前陳者。
B. 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其境過清。
C.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 戰(zhàn)于長勺。
D.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其真無馬也。
12.下面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一部分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為全篇議論張本。
B.選文第二段中“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一句強調依法辦事。
C.選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D.選文以議論為主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中貫穿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
1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
⑴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譯文:
⑵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
14.作者在選文中六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答案】
10.A(“秋”應為“時候”)
11.C(A項前一個“而”表順承,后一個“而”表修飾;B項前一個“以”是連詞,是“以致”的意思;后一個“以”是連詞,“因為”的意思。D項前一個“其”是代詞,“他們的”的意思,后一個“其”是助詞。)
12.C(選文第三段和第四段都是為第五段提出的“親賢”的建議張本。)
13.⑴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不應當有差別⑵親近賢人,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
14.勉勵后主劉禪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競的大業(yè)。
18.(2011湖北省株洲市)
(一)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岳陽樓記》)
2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與人傭耕 B. 或異二者之為不足為外人道也
C. 不以物喜何以戰(zhàn) D. 吾誰與歸云歸而巖穴暝
22.翻譯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
23.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觀點是怎么看的?
【答案】
19.(2011湖南省永州市)
《論語》十則(節(jié)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溫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體會
B.學而不思則罔 罔:迷惑
C.及魯肅過尋陽 過:到
D.但當涉獵 涉獵:全面廣泛地閱讀
10.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① 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結友而別
② 安陵君其許寡人 ④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請你至少寫出出自以上選文的三個成語。(2分)
12.用現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蒙辭以軍中多務。
13.孔子提倡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孫權認為,學習“但當涉獵”。關于學習,你又有怎樣的體驗?請簡要述說你的觀點及理由。(3分)
【答案】
11.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 吳下阿蒙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待)(寫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慍”1分,省略成分補出1分) 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 (“辭”1分,句式1分 )呂蒙拿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13.(開放題,能陳述自己的觀點,語句通順即可)
示例:我的體驗是,既要廣泛涉獵,也要學思結合。對一般文章要廣泛涉獵,才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對文化經典要邊讀邊思,認真品味,才能領會其中精要。這樣,才能做到學有所獲。
20.(2011江蘇省淮安市)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zhàn)國策》
①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關?”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②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關。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⒌解釋文中加點詞語。(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視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譯文: 。
②能謗譏于市朝。
譯文: 。
⒎鄒忌見了徐公后,又“窺鏡而1芻視”“暮寢而思之”的行為反映了鄒忌怎樣的性格特點?(4分)
答: 。
⒏閱讀全文,說說齊國為什么能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4分)
答: 。
【答案】
⒌ (4分)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視之:通“熟”??b密,仔細,周詳③皆以美于徐公:認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①譯文:從這件事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太厲害了②譯文:能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
⒎(4分)頭腦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謀遠慮。
⒏(4分)是因為鄒忌以自己的實際例子,來告誡威王要虛心納諫,對臣下友好,要賞罰分明,要親近向自己提建議的人,遠離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數月來提建議的人,宮中像集市一樣。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虛心納諫,是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的關鍵。
21.(2011江蘇省蘇州市)
閱讀《曹劌論戰(zhàn)》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6.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2分)
A. 齊師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記》)
B. 又何間焉
其間千二百里(《三峽》)
C. 小大之獄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D. 忠之屬也
召令徒屬(《陳涉世家》)
7.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 (2分)
A.何以戰(zhàn)?
B.何陋之有?(《陋室銘》)
C.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D.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8.“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這段文字中,曹劌和魯莊公討論的中心話題是什么?曹劌對此表明了怎樣的觀點?請都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笆沉忭毴?。”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或曰:“食菱須去殼?!?/p>
②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答案】
6.C
7.D
8.交代了曹劌請見的原因,反襯出曹劌的遠見卓識(或 顯示了曹劌的自信)
9.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
10①有人說吃菱必須去殼(“須”也可譯成需要)②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22.(2011江蘇省宿遷市)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往來而不絕者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黔之驢》
C.而不知人之樂 D.射者中,弈者勝
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陳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至于負/者歌于途 B.已而夕陽/在山
C.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D.廬陵/歐陽修也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分)
▲
(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
10.選文第①節(jié)描寫了什么內容?有何用意?(3分)
▲ ▲
【答案】
7.(3分)B.離開(A.斷絕/極;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8.(3分)D( A.至于/負者歌于途 ,B.已而/夕陽在山,C.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9.(5分)(1)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
(“宴酣”1分,“絲”“竹” 1分,句子不通順酌情扣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
(“同其樂”1分,“述”1分,判斷句1分,句子不通順酌情扣分)
10.(3分)眾人游宴之樂(1分),揭示太守“與民同樂”的主旨。(2分)
23.(2011江蘇省鹽城市)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環(huán)滁皆山也 環(huán):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
(3)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
(4)飲少輒醉 輒:______________
11、翻譯文中畫線語句。(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答案】
10、(1)環(huán)繞(2)特別,尤其(3)名詞作狀語,在山上(4)就
11、(1)遠遠望去,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2)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
24.(2011江西省南昌市)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題。(10分)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 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12.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點兒) B.吳兒善泅者數百(善于)
C.隨波而逝(消失) D.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高)
13.下列與“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廣起, 奪而殺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
14.用現代漢語翻譯“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這句話。(2分)
15.概括選文中描寫浙江之潮的幾個場面,并說說寫法上有什么特點。(4分)
【答案】
12.C(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軍演習(1分)、弄潮表演(1分)、觀潮情景(1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1分)
25.(2011遼寧省大連市)
(一)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蹦嗽p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節(jié)選自《史記 陳涉世家》)
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3分)
(1)吳廣素愛人
(2)以激怒其眾
(3) 從民欲也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10.“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可以看出陳勝具有 的決心。(1分)
【答案】
8.(3分)(1)平時(向來、一向)(2)來(用來)(3)依從(順從、聽從)(每小題1分)
9.(2分)軍官拔出劍來,吳廣一躍而起,奪過(劍)殺死了軍官。(譯出“劍挺”得1分,大意對得1分)
10.(1分)反抗命運(與命運抗爭、不甘心受奴役)
26.(2011內蒙古區(qū)赤峰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1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學則殆 (2)學而不厭 (3)不憤不啟
16.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 人不知而不慍 擇其善者而從之 B. 可以為師矣 可以一戰(zhàn)
C. 必有我?guī)熝?不可褻玩焉 D. 有朋自遠方來 自三峽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2分)
A.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 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C.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D.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8. 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一句翻譯成白話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為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教師應抓住恰當時機進行開導,正如文中所說:
“ , ?!?/p>
(2)從文中任選一則表明學習態(tài)度的句子寫在下面: 。
20.相關內容鏈接。(4分)
(1)給下面一則斷句,并加上標點。(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學 之 不 講 聞 義 不 能 從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憂 也
(2)③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也會獲益匪淺,請另外寫出《論語》中你熟悉的一則(不得與試卷上的相同),并簡要說說對它的理解。(2分)
【答案】
15.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滿足、心里想弄明白卻不能夠。
16. B
17.A
18.聰明并且勤奮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人們稱他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2)略。
文章
【中考文言文閱讀理解:課內文言文閱讀3】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